汉口学院2019年“十三五”发展规划
日期:2019-10-24  发布人:admin789  浏览量:5866

汉口学院行字[2015]77号

汉口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

“十三五”期间,是汉口学院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又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为了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加速推进高水平民办高校的建设,确保“十三五”期间我校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十八届五中全会、《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湖北省教育厅《关于开展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精神,制定本纲要。

第一部分 形势分析

一、“十二五”期间我校的主要成绩

“十二五”期间,学校解放思想、大胆探索、求真务实、开拓创新,顺利实现“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学校各项事业取得长足发展。2014年5月,学校正式被批准进入二本招生,社会影响进一步提升。

——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学科专业不断优化。学校从实际情况出发,认真制定学分制方案、慕课方案及导师制方案,为推行学分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积极开展慕课工作,于2015年与MOOC平台运营商达成协议,完成了汉口学院在线学习中心的建设。同时,学校根据社会需求和区域发展需要,先后成立了机电工程学院、传媒学院,新增机械电子工程、网络与新媒体等12个学科专业。目前,学校本专科专业48个,招生和就业形势良好。

——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学校坚持以综合素质教育为主线,有效实施成才教育,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涌现出一批以刘培为代表的杰出校友。同时,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比赛,拨出专项经费支持,近五年学生参加国家、省、市各类竞赛获奖2000多人次。为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学校还举全校之力,鼓励学生创新创业,成立就业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就业创业教研室,聘请了专职、兼职教师从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建成了1000平方米的校级产业孵化器。

——师资队伍实力不断增强。学校现有专任教师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其中具有中、高级职称专业技术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71%,具有硕士、博士学位者占专任教师的65.6%。学校师资队伍规模稳步增长,整体素质和科研水平不断提升,为学校的学科专业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 办学规模稳定增长。学校目前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学生12777人,较2011年增长16.15%。2012年开始,学校与美国东伊利诺伊大学签署了合作举办工商企业管理专科教育项目,与美国芝加哥哥伦比亚学院联合举办艺术设计本、专科教育项目,并纳入本专科招生计划。2014年开办少数民族预科班,学校规模进一步扩大。

——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学校按期完成了空调电缆施工和部分学生宿舍及教学楼的大型维修,实现了宿舍空调全覆盖和宿舍热水器全覆盖的目标,改善了学生的住宿环境。图书馆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每周开放98小时,每学年接待读者100多万人次。2015年学校启动二期工程建设,占地257亩,一栋建筑面积达3.3万平方米的教学实验大楼于年底正式动工。

—— 内涵建设不断加强。学校在改革发展的磨砺博弈中形成敢为人先、实事求是、志存高远、追求卓越的优良传统,2015年初,学校以领导班子换届为契机,组建了精干高效的校领导班子和中层干部班子,促进了干部的年轻化,各项制度建设不断完善,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

——党建工作成绩显著。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围绕学校中心工作,解放思想,大胆创新,不断开创新局面。成功召开了学校第一次党代会,选举产生了中共汉口学院第一届委员会和中共汉口学院第一届纪律检查委员会,加强了创新型党组织建设。完善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带动各级领导班子思想理论建设。以党员队伍建设、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基础,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党建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积极推进实施“双选双带”工程,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扩大了党组织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建立健全了科学的党建工作领导体制和创新党员培养、发展、教育机制,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加强,师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显著。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进一步完善了反腐倡廉责任体系和惩治预防腐败体系。

二、“十三五”面临的宏观背景

“十三五”时期,国际国内形势有了新的变化,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快速发展与激烈竞争必将成为这一时期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形态。这既给学校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一)“十三五”期间学校发展的有利条件

——国家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为学校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发展机遇。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结构深刻调整,产业升级步伐加快,社会文化建设不断推进,人才供给和需求关系深刻变化,这些都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有利于我国高等教育转型发展。伴随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科技与人才也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两大重要支柱,这为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背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更加重视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纲要》提出了“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在法律地位上,提出了“清理并纠正对民办学校的各类歧视政策”;在办学层次上,提出“对具备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条件的民办学校,按规定程序予以审批”;在管理体制上,提出了“教育行政部门设立专门机构,负责民办教育发展的统筹、规划和管理工作”;在保障措施上,提出了“开展对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试点”“健全公共财政对民办教育的扶持政策”。以上政策更进一步优化了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政策环境。

——湖北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给学校发展带来机遇。湖北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弯道超越”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教育改革发展正迎来前所未有、千载难逢的重要战略机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推进“两圈一带”总体战略、建设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迫切需要教育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迫切需要教育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迫切需要教育提高人口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迫切需要教育提升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迫切需要教育促进社会公平及和谐稳定。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牢牢把握湖北阶段性特征,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服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建设教育强省。

(二)“十三五”期间学校发展面临的挑战

——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了全球市场,高等教育生源与质量竞争压力也必将越来越大。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数量大幅下降,同时未来几年全国高考招生将不再划分本科批次,这使得生源竞争更趋激烈,生源竞争必然进一步加剧办学质量的竞争。在当前竞争态势下,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增强学校竞争力,是学校今后发展必须破解的难题。

——高等教育转型进一步加剧,高等学校的发展将呈现出分层加剧的态势。2015年10月,国家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文件,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也迫切需要更多应用型人才,这些必然也给学校发展增加了新的压力,学校未来的招生和就业将面临严峻的考验。

第二部分 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与工作方针

一、指导思想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指引,弘扬办学传统,创新办学理念。以提升学科专业水平为重点,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挥学校民办机制办学灵活、思路开阔、勇于创新的优势,办让人民满意,让党放心的大学。

二、总体目标

到2020年,全日制在校生规模保持在1.5万人左右;教职工数量和结构满足办学需要和国家办学水平评估标准。积极开展国际交流、继续教育和多样化教育服务。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主线,进一步拓宽服务面向,持续推进各项内涵建设,积蓄力量,苦练内功。到“十三五”末,学校的办学特色更加明显,专业结构日趋合理,内部管理进一步完善,办学活力明显增强,办学实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努力把我校建设成为在国内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高水平、有特色、应用型民办高校。力争取得“三个全国领先”即:教学改革在全国同类高校处于领先地位;创业教育在全国同类高校处于领先地位,成为创业人才的培养基地;产学研在全国同类高校中处于领先地位。

二、工作方针

(一)突出重点。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把基础建设和基础性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以教学改革、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及管理队伍建设、基础性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内部管理等基础性建设为重点,统一思路,常抓不懈。根据不同时期的任务和要求,每年抓实抓好1-2项带有全局性的工作。经过几年的努力,初步形成主线明晰、重点突出、其它工作相得益彰、全面进步的良性工作格局。

(二)优化结构。积极调整专业结构,初步形成与市场和产业链对接的、具有学校自身办学优势和特色的专业群;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结构,强化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在队伍的学历结构及学缘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能力结构、“双师”结构等改善上下功夫。

(三)强化管理。进一步明确董事会、校行政、校党委和学院中层单位的办学职责、权利与义务,根据需要,实施内部机构改革,逐步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管理运行机制,强化部门职能;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和管理,明确各类人员职责,建立健全考核评价和奖罚机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逐步实行优质优酬,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强化教学和学生管理,规范教学过程和学生日常管理,保障正常的教学和生活秩序;加强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能;进一步完善各项内部管理规章制度,为教学、管理、发展和提高学院的育人水平提供科学、规范的制度保障。

(四)培育特色。根据国家对高校发展的基本要求,充分利用现有办学基础和优势,积极培育特色要素和特色项目。在探索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推行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社会服务能力、学生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培养、内部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力争探索出鲜明的特色。

第三部分 “十三五”学校发展的具体内容

  1. 学科专业建设

    学校着力建设省级重点专业、优势专业、特色专业4-5个。新增6-7个新专业,打造适应市场需求,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逐步淘汰生源差,就业难的专业。要形成一批学科群,如:文法类学科群、电信机电类学科群、经济管理类学科群、艺术类学科群等。力争建成1-2个硕士点、3-5个省级重点学科。

    二、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

    “十三五”期间,学校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根本,积极探索多元化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做好顶层设计。

    (一)人才培养目标

    总体目标是培养思想政治素质良好、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具有良好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社会责任感的能适应时代与社会发展需求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创新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学校的人才培养定位是:由原来的2:2:6调整成1:1:2:6的比例培养模式(10%创业、10%高端就业、20%研究生、60%受社会欢迎的人才)。

    对学生的总体要求如下:

    1.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自信宽容的态度、吃苦耐劳的作风、团结协作的精神。

    2.具有较为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较为系统地掌握本专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本专业的学科前沿与新进展。

    3.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基本的信息收集、分析、处理和应用能力,具有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创新创业能力。

    4.具有良好的表述与沟通能力,能够熟练地运用一门外语进行交流与沟通。

    5.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深入推进学分制改革

    深化学校学分制改革,实行弹性学制与选课制,加强专业交叉,真正实现文理渗透、理工融合、校企合作,开设跨专业、跨院系、面向全校的公开选修课。鼓励教师开设跨学科选修课,力争跨专业选课达到200门。在教务方面,打破传统的以班级为单位的管理模式,过渡到以学生个体为对象的管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开展个性化学习。打破年级制,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可以同课堂修一门课,而且主要以所修学分是否达到规定总学分来决定能否毕业和毕业时间,提前修够学分,可以提前毕业,允许学生休学。

    坚持“应用性、创新性、国际性”人才培养目标,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育内容,尤其要增加顺应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的教学内容; 优化课程结构,创新培养理念,真正实现教学观念由以课堂教学为主向传授理论知识与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结合转变,教学内容由以专业教育为主向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转变,教学空间由以课堂为主向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线上与线下学习结合的结构转变,培养视野广、基础厚、能力强、素质高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

    建设多元、多样的课程体系,课程类型既要有学科课程,又要有活动课程;既要有分科课程,又要有综合课程;既要有专业课程,又要有通识课程;既要有传统课程,又要有MOOCs(慕课),力争未来五年开设慕课达到100门;既要有显性课程,又要有隐性课程;既要有基础理论课程,又要有创新创业课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加强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

    科学合理地规划各类课程的学分及总学分,加大创新创业类、校企合作类课程的学分比列,切实提高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三)切实加强实践性教学

    实践性教学,是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为此,必须更新教学观念,充分认识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将创新思维融入到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进一步改革实践性教学的理念、目标、内容和方法,采取外部环境和内在机制相结合的方式去改革与加强实践性教学,进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体来说,第一,加大实践性课程的比重。3年内逐步将实践类课程在总学分中所占比例提高到30%以上。第二,加强对实践性教学的支持与关注。通过提供实践性教学工作量津贴、实践性教学成果奖励、实践性教学工作考评以及职称评审时对实践性教学量的要求等措施,来充分调动教师参与实践性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第三,加强实验课教学管理。健全实验室管理的规章制度,加强实验课的开设与管理,充分利用好现有的教学实验条件,逐渐全面开放实验室,实现全校资源共享,建立实验技术平台,为加强实践性教学创造条件。第四,广泛开展实践性活动。加强学科竞赛活动,开展各类比赛活动,鼓励学生开展科研创新及创业活动,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力争到2020年,建成一批功能齐全、设施完备、运行灵活、资源共享,更加符合实践性教学要求,更好地体现专业培养目标的示范性实践课程。

    三、科学研究与技术合作

    “十三五”期间,学校根据国际国内工业和经济发展趋势,把握工业4.0时代发展机会,以“中国制造2025”战略为导向,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服务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通过与各级研究机构和企业等深度合作,整体提升学校科研能力,促进学校学科发展,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确立重点产业化项目,并按照“立项-研发-产业化”的战略发展模范式进行产业化发展。到2020年,实现国家级科研项目立项3项、省部级科研项目立项8项、市厅级科研项目立项不低于150项;完成进校科研经费1500万元。出版学术专著(译著)100部,出版高校教材150本,在国内外正式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00篇,其中核心刊物400篇。

    汉口学院“十三五”科技创新主要量化指标

指标项目

指标数据

第一阶段2016-2017年

第二阶段 2018-2020年

国家级项目(项)

省部级科研项目(项)

≥3

≧8

1

3

2

5

市厅级科研项目(项)

150

60

90

科研

经费

“十三五”科研合同总经费(万元)

≥3000

≥1000

≥2000

到账经费(万元)

2000

800

1200

申报发明专利(項)

20

10

10

建立校级科研团队(个)

≥10

≥8

≥8

出版学术专著 (部)高校教材(本)

250

100

150

在国内外正式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篇)

其中核心刊物(篇)

2000

400

800

160

1200

240

四、产学研

“十三五”期间,产学研工作与人才培养工作紧密结合。要适应社会需求,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要进一步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按照学科专业建设紧密对接产业行业发展的原则,做到专业与企业紧密结合,以丰富的校外实习基地为依托,同时逐步加大对实训设备投入的力度,力求实践教学体系科学可行,结构合理,专业实习和实训工作措施得力,使学生既能学到相关的理论知识,又能得到应有的专业技能训练。争取建立300个实习基地,以充分满足学生实习的需要。实训基地争取达到5个。产学研工作与科研团队组建紧密结合。要打造稳定的科研团队。改变科研“单打独奏”状态,把科研团队的组建和产学研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从资金投入、人事安排等方面优先考虑产学研工作的重点方向,让这些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科研团队大胆地站在产学研的舞台上。产学研工作与科研成果转化紧密结合。学校将在财力上予以适当的扶持,使科研成果尽快健康地走上市场化、产业化的道路。鼓励学校和院系与社会力量联合办企业。

以工业4.0重大科研项目为依托,开展在“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智能化等方面的课题攻关,力争取得重大课题,促进学校跨越式发展、特色发展,增强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

学校与光谷高德公司合作创办“汉口学院德国产业园”,创办国家级的高新科技产业园,年产值达到100亿元。

五、创新创业与就业

“十三五”期间,学校继续抓好创新创业教育,建设完善的创新创业培育体系,致力于培养出更多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人才,促进我校毕业生充分就业。

学校要以鼓励学生创业为重点,以开设创新创业课程为抓手,对师生进行创新创业培训。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精神,学校将增加创新创业课程教育,包括创新创业通识课程、创新创业专业课程、创新创业实践课程三大类。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并允许学生休学进行创业。开展校企合作,建设校企师资资源库,建立“双师”、“三师”型队伍,力争引进100位企业导师助力学校创业教育发展。学校要成立工作专班,继续完善创新创业工作的各项政策,提供硬件支持,树立新的人才观,组建创新创业导师专家队伍,加强与企业家合作,组建有冲击力的学生竞赛团队。各院要转变人才观,把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起来,减少部分专业理论课,增加创新创业课程。要从重理论、重知识向重创业、重应用、重能力转变,以适应教育发展新常态。组织学生到知名企业和有代表性的孵化器参观学习和挂职锻炼,让学生认识企业、领会创业,开阔学生的视野,借鉴成功经验,增强实操能力。组织SYB创业培训,积极引进政府项目,争取为广大毕业生提供尽多地受训机会。

六、师资队伍建设

十三五期间,我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建设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具有创新精神的专兼职相结合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基本满足学校事业发展和学科建设的需要。专职教师规模有所扩大,在现有基础上增长8%,教师的职称、学历结构明显优化,具有正高级职称的教师增加5%,占专任教师的16.5%;具有副高职称的教师增加8%,占专任教师的35.1%;具有中级职称的教师增加5%,达到专任教师数的60%;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增加5%,达到专任教师数的12%;具有硕士学位以上的教师增加18%,达到教师总数的75.5%,教师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双师型”教师达到50%,教师的学术水平有较大的提高,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基本建成。建设两个省级教师创新团队,培养省级教学名师2-3名,引进专职教师入选“楚天学者计划”,教育部新世纪人才等1-3名,实现零的突破。

七、国际交流与合作

十三五期间学校继续积极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学校教育国际化水平。

(一)办出特色,办出规模

到2018年,国际化办学主要指标要跻身全省同批次高校前列;力争进入湖北省中外合作办学示范学校行列;在现有的中外合作项目基础上再增加1—2个项目。在2020年前,努力实现从境外引进1个优质的教学机构资源,共同举办中外合作教育,在现有的专业中挑出2-3个优势专业,以国际交流学院为平台进行中外合作办学,致力打造高水平、有特色、国际化应用型本科。国际交流学院的基本定位是一个拥有1000人规模的精致学院,不求规模,但求特色、国际化和应用型。

(二)用国际标准推进专业建设

到2020年前,聘请1到2名境外知名高校教授担任国际交流学院的专业顾问,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指导开展专业建设工作;到2020年前有1到2个专业达到国际高校同类专业学历文凭内涵标准;建成1到2个外语授课的国际化专业和特色课程。

(三)实施青年领袖培训计划

学校与马来西亚、澳大利亚、英国、美国等境外高校合作开展青年领袖培训营,2018年受训面达到学校总人数1%,到2020年达到5%。通过实施此计划,培育和提升学生超越自我的意识与能力。

(四)用国际化标准规划大学生职业生涯

到2020年前与国际型1到2个企业或者境外企业合作共同制定标准考核学生实习成绩,提升学生实习质量;2016年起每年定期开展1到2次多层次的国际化实习机会;融合国际化理念和政策支持和扶持学生创业就业,保障学生高层次和高质量就业率。

(五)开展国际合作

充分挖掘和利用自身优势、资源、潜力。到2020年,尽力做到与境外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定期共同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建立合作研究平台和产学研基地,实施合作开发研究。

(六)提升教职工英语水平

每年引进有海外学习经历的老师到国际交流学院工作,到2020年确保有多名高层次人才充实教师队伍;建立机制,支持学院教师到境外参加考察和学习;营造人人学英语、讲英语、用英语的语言环境,逐步提高教职工的英语水平。到2020年,培养2—3名可用外语授专业课的骨干教师。

八、办学条件建设

“十三五”期间,学校加强办学条件建设,力争基本办学条件指标和监测办学条件指标达标。努力为师生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树立良好的校园形象,促进学校的长足发展和学生的健康成长。

到2020年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到8000万元,学校合理规划图书馆布局,整合各类资源,使图书馆从以“读者服务中心”向“信息服务中心”转型,加强信息化建设,深层次开展学科服务,支撑教学科研。学校进一步建好中心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和团队专项实验室等三种不同类型实验室。专业实验室要在5年内实现实验开出率100%,建设省部级实验室1-2个。教数字化校园建设全面提升。

同时,学校大力改善教师的教学和办公条件,二期工程教学楼建成后,讲给教授配备单独工作室。

九、校园建设

“十三五”期间,校园建设将以二期工程为重点,学校将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扎实开展工作。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的各项法规,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各项建设任务。二期校园位于图书馆以南,占地257亩。包括教学实验大楼(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主体6楼,主要设置大、中、小型教室、实验室和教授工作室及行政办公室),2016年教学楼主体封顶,2017年5月竣工。新建学术交流中心和大学生创业中心,建筑面积为2.9万平方米,计划2017年开工,2020年投入使用。

为了适应学校发展需要,在校园一、二期布局的基础上,适时在校外购置三期教育用地新建科技创新产业园,重点拓宽产学研的发展空间,为我校创新创业在全国同类高校中保持领先地位打下良好的基础。计划2020年末,学校新增土地面积100亩,新增建筑面积6.2万平方米。

十、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

“十三五”期间,学校着力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与反腐倡廉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学校建设中的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共产党员在教学、科研、育人、社会服务中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学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提高做好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保证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正确方向和健康发展,为建设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高水平民办大学而努力奋斗。

(一)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校师生员工。以完善校院两级理论学习中心组制度为重点,建立健全理论学习的指导、监督、检查、评价机制。不断加强理论学习阵地建设,努力把认识成果转化为实践成果,为我校的建设和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二)加强创新型党组织建设。加强基层党组织队伍建设,全面推进“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构建基层党建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基层党建工作考评体系;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打造特色品牌工程。

(三)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落实“三严三实”要求,严明党的纪律和规律。

(四)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学风建设。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育人作用;加强队伍建设,按照比例配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以及心理健康专职教师,打造全员育人的工作格局;加强学风建设,充分发挥教师在学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加强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的先锋带头作用,加强诚信考风考纪教育,加强学风管理。

(五)加强共青团建设。坚持党建带团建,加强基层团支部组织建设,团结青年,教育青年,服务青年。

(六)加强文明创建工作,在三年内争创省级文明单位。

第四部分 保障措施

“十三五”将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发展期和机遇期,要完成我校“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实现既定目标,就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锐意进取,大胆探索,并从以下方面给予重点保障:

  1. 思想保障

    思想保证是一个学校发展的重要保障。主要体现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意识、工作思路、思维方式、价值观和质量观对目标及任务的实施动机、实施方式、实施过程、实施效果的直接与间接影响,进而决定工作的成败。因此,面对“十三五”繁重的任务和巨大的工作压力,我们必须坚持通过解放思想寻思路,更新观念找办法,不懈探索求发展。“十三五”期间,学校要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广大干部、教师和职工进一步树立为市场和社会服务的思想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理念,并将这些思想、理念贯穿于学院的各项改革、建设和内部管理之中;进一步增强发展信心,理清工作思路、改善思维方式,为完成“十三五”的各项任务,实现发展目标提供良好的思想基础和保障。

    在教学改革中,要牢固树立全面的质量观,充分重视社会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的评价和对教学改革与建设的意见建议,发挥其在教学改革中的指导作用。把学生能否顺利实现就业,能否较快适应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社会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作为衡量我们培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标准。

    (二)组织保障

    一个好的管理体制和一支好的干部队伍,是学校事业发展的根本保障。坚持和完善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明确党委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监督保障作用。完善校领导联席会制度和校长办公会制度;坚持民主集中制,努力把学校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团结干事、开拓进取的领导集体;要十分重视各级干部选拔(选聘)、任用、培养和管理,把态度端正不端正、作为不作为、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对干部评价和考核的重要依据,激励各级干部锐意进取、求真务实。

    (三)制度保障

    进一步建立健全完整、规范、系统、适用的内部管理规章制度是学校重要的基本建设。我们要坚持依法办学,依规治校,提高规章制度的权威和效率,使各级管理人员养成依法立规、依规办事的良好意识和习惯

    第一,要建立和完善科学决策、民主参与的学校决策机制,制定根据各种建设和发展需要;第二,要通过完善以责权利为基础的各项制度建设,进一步调动各职能部门和院系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第三,要继续完善学校内部教师专业职务评聘制度及其配套制度;第四,根据教学和教学改革工作的需要,及时调整和充实各项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同时要尽快建立教学改革的保障性制度,确保各项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第五,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学生管理相关规章制度建设,促进学生工作的系统化、规范化,强化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第六,要进一步加强促进学生就业的规章制度建设,完善就业心理咨询、就业指导、就业工作管理等各项制度;第七,进一步加强全员、全覆盖的内部目标责任和专项工作考核制度,加强工作过程和业绩考核,用考核促工作,用考核促效率。

    (四)经费保障

    “十三五”学校面临内涵建设和外延发展的双重建设,以及二期校园全面建设的关键时期,任务繁重。学校要通过校企合作等多渠道争取资金投入;创新思维,以市场换资源;利用符合市场经济规则的其它途径多渠道筹集资金,精心规划,合理调配,加强管理,确保各项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同时也确保2020年教职工的收入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

    (五)政策支撑

    要实现学院“十三五”规划发展目标,除需要董事会、校领导和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外,更需要紧跟形势、发挥优势,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支持,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和外部环境。一是要在认真研究国家和我省发展民办高等教育的有关思路、政策和措施,二是在充分分析民办高等院校办学优势的基础上,积极思考、主动作为,用业绩和情感来争取省级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帮助,创造有利于自身发展需要的外部环境和政策支持。

    汉口学院

    2016年1月6日

    主题词:汉口学院 十三五 规划

    汉口学院学校办公室 2016年1月6日印发

    (共印5份)

    收藏本页